查看原文
其他

数据广东 | “六普”&2016年各市人口数据(人均寿命 生育率 人口性别比 人口 老龄化)①

六普、省统计网 志说岭南 2024-04-11

本省数据来自“六普”和“省统计网·2016年广东省人口数据”(其中一份是“五普”数据),包括:总和生育率、人口性别比、城市人口(包括户籍和常住)、老龄化、人均寿命等

全国数据来自“六普”

分两部分展开:

前半部分是广东省各市数据,后半部分是全国各省各民族数据

说明:上一版本部分数据没有标明出处,今版已更。

▊第一部分 ▊  广东省


一、总和生育率

是指每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量,中国目前阶段,即使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3个孩子才能保证世代更替。

如果每个妇女平均生育1.15个孩子,则每一代人(长期平均25年左右)人口减少一半,并且形成全社会8421型人口结构。


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

全国总和生育率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70670、上海0.73665、辽宁0.74090、黑龙江0.75140、吉林0.76000。生育率最高的前五名是广西1.78975、贵州1.74785、新疆1.52885、海 南 1.51265、安 徽1.48155。

广东省总和生育率为1.06,下辖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珠三角城市的生育率看齐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落地,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发达城市的生育率终于有所回升,但离“维持稳定”的目标值还有一段距离,“六普”期间,广东省总和生育率较高的城市均分布在欠发达的非珠三角地区,与经济增长率对比结果基本一致,非珠三角城市在生育率方面和珠三角城市形成强烈反差,非珠三角在生育率问题上扮演着一个互为表里的角色:既是广东超生严重的地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户籍人口增长的数据动力源,如湛江、茂名、梅州等欠发达地区人口大市的户籍人口数量虽然尚不敌广州(差距已非常小),但在40岁以下人口数量的对比中,广州、佛山、江门等经济较好的人口大市都分别远不如以上这三座城市。而这些城市刚好也是面积大市及外迁人口和省内民工主要输出地,生育率过高已不是这类城市需要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空巢老人”带来的老龄化难题正在吞噬这些地区的发展。

以下是“六普”数据中,广东省总和生育率最高的城市名单:




二、人口性别比

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人类生男生女并非纯然1比1的机率,由于X及Y精虫移动速度、重量不同,所以Y精虫比较容易胜出、让卵子受孕,所以人口学家认为新生儿正常的人口比约为105,在人口统计学上,一般正常范围则在102至107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字,背后则可能隐藏了环境、社会、医疗等因素。 

以下是“五普”(2010年)期间,广东省1-4岁男女儿童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在网络上经常被质疑“重男轻女”问题的粤东片区男女比例最均衡,珠三角次之,粤北山区较为严重,粤西片区严重失衡。

关于失衡,这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者珠三角贫富差距小,区域内家庭经济条件相比省内其他地区而言要优渥得多,惠于政策也严守政策,但难免有一些家庭有生男取向,故该地区男女儿童比例稍显失调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家庭在没法多生孩子的情况下通过非法渠道进行选择性生育;二者粤西和粤北山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主要缘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没得到根本性遏止的的遗(女)婴或卖(女)婴事件,不过近年来似乎稍有好转;关于平衡,就潮汕(粤东)南部地区而言,当地人思想保守(甚而封建迷信),与之相伴而行的另一面又恰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而对潮汕北部地区来说,该片区一直是广东省文风民风最好的地方,向有“海滨邹鲁”之称,对生命的呵护符合人文关怀的定义,所以与“失衡”有关的事件在粤东地区极为鲜见,这就是该地区同样有超生问题但却能长期维持人口性别比之相对均衡状态的根本原因。

以下是“五普”(2010年)数据【*在第三部分关于“城市人口”的介绍中有2015年末的人口性别比数据】


广东省 129.2 (“五普”数据 2000年)

广州市 120.8 东山区 111.3 荔湾区 112.1 越秀区 110.1 海珠区 118.1 天河区 122.4 芳村区 117.6 白云区 121.9 黄埔区 125.0 番禺区 119.7 花都区 129.9 增城市 124.5 从化市 118.8

韶关市 120.1 北江区 110.5武江区 114.3浈江区 114.6曲江县 118.7始兴县 117.5仁化县 112.7翁源县 130.3 乳源瑶族自治县 116.2新丰县 127.8乐昌市 122.8南雄市 120.3

深圳市 138.7 罗湖区 128.9福田区 128.7南山区 131.6 宝安区 145.3龙岗区 146.7盐田区 143.2 

珠海市 123.2 香洲区 127.7 斗门县 116.3

汕头市 115.0 达濠区 109.3龙湖区 109.3金园区 107.3升平区 112.1河浦区 108.3南澳县 102.8 潮阳市 120.3 澄海市 105.4

佛山市 126.4 城区 115.8石湾区 130.8顺德市 125.2南海市 127.0三水市 123.9高明市 136.4

江门市 117.9 蓬江区 115.5江海区 112.1台山市 117.7新会市 113.2开平市 114.2鹤山市 115.1恩平市 139.4

湛江市 143.5 赤坎区 128.0 霞山区 140.3坡头区 151.1麻章区 142.4 遂溪县 138.6 徐闻县 142.4廉江市 152.9 雷州市 133.8 吴川市 155.9

茂名市 158.4 茂南区 153.0电白县 158.4高州市 175.6化州市 165.8 信宜市 138.4

肇庆市 130.5 端州区 131.4 鼎湖区 145.5广宁县 146.8 怀集县 121.5封开县 120.2德庆县 122.0 高要市 143.1 四会市 139.6

惠州市 126.5 惠城区 126.9博罗县 125.4惠东县 123.1 龙门县 116.6惠阳市 137.4

梅州市 127.5 梅江区 113.7梅县 115.2大埔县 123.0 丰顺县 113.9五华县 135.8平远县 123.9 蕉岭县 107.8兴宁市 146.0

汕尾市 121.4 城区 126.5海丰县 136.5 陆河县 116.6陆丰市 116.3

河源市 119.3 源城区 125.0紫金县 123.9 龙川县 119.3连平县 117.2和平县 113.3东源县 116.4

阳江市 154.5江城区 151.7阳西县 164.7阳东县 161.2阳春市 148.6

清远市 128.3 清城区 146.6 佛冈县 131.3阳山县 124.5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114.1连南瑶族自治县 121.7清新县 131.5英德市 126.2 连州市 117.0

东莞市 135.1市辖区 135.1

中山市 121.2 市辖区 121.2

潮州市 115.5 湘桥区 110.9潮安县 115.4饶平县 117.0

揭阳市 123.5 榕城区 140.3 揭东县 133.7 揭西县 116.4惠来县 118.0普宁市 120.2

云浮市 141.2 云城区 143.3 新兴县 123.9郁南县 136.1云安县 134.7 罗定市 153.0


三、各市人口数据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性别比概况

常住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常住人口=户口在本辖区人也在本辖区居住+户口在本辖区之外但在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待定(无户口和口袋户口)+户口在本辖区但离开本辖区半年以下的人。

户籍人口:是指公民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数一般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市常住人口[1]



四、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目前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人口亏损期将接踵而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易卫华在最新一项研究中,追踪了从1990年~2010年的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进行了分析。

她表示:“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从粤北、粤西和粤东向珠三角地区扩散的趋势。虽然受到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地区老龄化延迟,但趋势不可挡。”

据她预测:到2020年,广东人口老龄化比重将接近10%,接近于老年化中期水平,这对未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易卫华解释,做此项研究,希望能给政府决策做参考,“广东省已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以利补亏,提前做好老龄期社会到来的准备。”

广东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

“事实上,从整体上看,广东仍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即将迈入老年社会的门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易卫华的这一说法,根据广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得来。

据她介绍,2010年广东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708.6万,占广东省常住人口比重的6.79%。按照联合国规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 ,即为老年型社会。

为了更加准确地划分广东省各地的老龄化状况,易卫华的研究将老龄化分成了6个阶段: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4%以下称为年轻型;比重在4%~5.5%之间称为成年型初期;比重在5.5%~7%之间称为成年型后期;比重在7%~10%之间称为老年型初期;比重在10%~14% 之间称为老年型中期;比重超过14%称为老年型后期。

老年型区域逐渐扩散

从易卫华最终制作的人口分布图可以清晰看到,广东省的年轻型和成年型区域逐渐被老年型区域“蚕食”。

易卫华介绍:“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空间结构经历了从1990年的‘同质化发展结构’到 2000年的‘半环形圈层结构’再到 2010年‘多中心发展’的结构。”

她分析:“在1990 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没有一个城市进入老年期,到2000 年,广东省由粤西(茂名、阳江、云浮)、粤北 (韶关、梅州、清远、河源)、粤东(潮州)以及珠三角西部地区的江门、肇庆形成了一个环形的老年型初期的圈层结构;珠三角的广州、惠州与粤东的汕头、 揭阳、汕尾形成了一个成年型后期的分布带;珠三角经济相对活跃的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则形成了年轻型和成年型初期的分布带。”易卫华描述的“半环形圈层结构”,就像洋葱一样,“最老”一圈在最外层。

到2010 年,原本属于成年型初期和老年型初期的区域更加“老化”。在空间分布图上看到,“半环形圈层”已经升级为多个老龄“包围圈”。

部分地区曾短暂“返老还童”

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广东省人口老龄化是主要趋势,但在上世纪90年代,部分地区还曾出现过短暂的“返老还童”。

易卫华介绍:“在1990年~2000年间,有11个地区向老龄化方向再‘前进’,但珠三角大部分地区,比如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等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系数下降的情况。而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这四个地区甚至变‘年轻’了一级。”

不过,这也是昙花一现,接下来的十年间,2000年~2010年,包括深圳、广州在内的19个城市人口老龄化系数均有所增长,有7个城市向老龄化方向“升级”,其中珠海由“年轻型”进入“成年期”,而汕头、湛江和揭阳,则从“成年期”迈入“老年期”。韶关、梅州和阳江则越发“变老”,从“初老”到“中老”,用易卫华研究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从“老年型初期”进入“老年型中期”。

广州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广州是怎样的变化状况?

易卫华说:“数据显示:目前,广州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增长。根据2010年广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可以发现,广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23.7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4%。依照相关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判断,广州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与广东省各地区老龄人口分布不平衡一样,目前,广州市各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口分布差异也非常悬殊。

易卫华说:“按老年人口系数高低并兼顾老年人口规模分布指标,可以将广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为三个老龄化类型区。”

她谈到:“老龄化一类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三个区,地处中心城区和老城区,老龄化程度较重。老龄化二类区,包括从化市、增城市、花都区三个县级市(区),老龄化程度中等。老龄化三类区,包括了环广州市中心城区的5个区以及最南部的南沙区,是广州新兴的城市发展重点区域,老龄化程度较轻。”

流动人口改变城市老龄状况

在对广东老龄人口分布形成的原因方面,易卫华也做了相关的分析。

“从外省以及广东粤西和粤北地区源源不断地流入外来人口及迁移人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易卫华解释:“这些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大部分属于青壮年。”

此外,公共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易卫华分析:从1999年~2010年,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中,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生率大幅提升,而同时,有9个城市人口死亡率下降。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易卫华:

5年后广东全面进入老龄社会

记者:老龄人口时空演化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易卫华:我们研究发现,由于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的补充,广东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延迟,不过,目前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并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老年人口的抚养比、老少比将显著上升,社会总负担系数将增高,劳动力资源将走向短缺,劳动力资源的创新力和生产率将下降。随着劳动力资源充足的 “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人口亏损期将接踵而来。

如果这一时期广东省经济得不到较快发展,社会将不堪重负。

记者:此次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易卫华: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相似,广东各地区人口老龄程度也很不均衡,各地区间人口老龄化水平和增长速度既存在空间相关性,又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的分布特征。

从空间上探讨广东人口老龄化情况,有利于厘清广东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布的空间差异。

记者:目前广东省发达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保持大幅度增长,但落后地区的出生率却在低位发展,是否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易卫华:在广东,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完全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出生率低的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往往较高;而人口出生率高的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

广东经济落后地区的“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老龄化比率”加剧了落后地区“未富先老”矛盾和人口老龄化程度。

这确实对我们人口和计划生育构成挑战:如何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融入社会发展大局?如何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局、树立正确的人口发展观念?如何搞好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政策的协调工作?

 广东吸纳人口能力将下降

记者:研究表明:目前广东省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并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是否可以预测到2020年,广东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布的趋势?

易卫华:以各年龄段人口数量为基数,结合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死亡率为指标,2020年,广东人口老龄化比重将接近于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接近于老年化中期水平,这对未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原因是,当前45岁~64岁的“未来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随着医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老年人口寿命增高,死亡率下降;未来广东地区人口吸纳能力下降等。



五、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这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若无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


2015年珠海平均预期寿命最高,达82.5岁,其次是广州,81.34岁;第三为东莞,80.14岁。深圳、佛山、江门三地预期寿命依次为79.9、79.62、79岁。中山、惠州稍低,分别为78.8、78.1岁。

非珠三角方面,只有汕头和潮州的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省均值。

2005年,广东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4.8岁,2015年达77.1岁,十年间提高2.3岁。同一时期,珠三角各市人均预期寿命提升绝对值,比全省平均水平要高,像广州、东莞、江门过去十年间预期寿命均增长了4岁多,分别为4.28、4.14、4.07岁。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年度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只有三个国家预期寿命超过83岁,最高的是日本人,平均达到83.7岁。全球共29个国家预期寿命超80岁,其中22个集中在北欧和西欧。

由此可见,珠三角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全球先进地区。


从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广东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简析》报告中了解到,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基本健康人口占比排名全国首位。同时,城镇老年人口健康占比高于乡村。

 60岁以上老人占9.73%

研究显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广东全部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015.24万人,占总人口的9.73%,与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的10%相比,非常接近。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日渐提高。

 人均寿命全国排第6位

据研究,广东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口占比达89.75%,接近九成,全国排名首位,与全国平均水平(83.15%)相比,高6.60个百分点;与排名2-4位的福建、浙江和江苏比,分别高1.00个、1.92个和2.36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广东的老年人口不但寿命长(人均预期寿命76.49岁,在全国排第6位),而且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城镇老人比乡村的健康

 与一般人印象中生活在“无污染”的乡村老人可能更健康相反,该项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比乡村更健康。数据显示,城镇“健康”的老年人口占城镇老年人口的57.62%,显著高于乡村的46.93%,主要是城镇的医疗卫生条件、城市基础设施、老年文化活动、住房、社会保障等明显比乡村更加完善,使得健康人群的比例高于乡村。

 






▊第二部分 ▊  全国


一、各民族生育率概况

生育率是根据人口普查短表的人口结构,用长表全国的生育率模式进行估算(由于一些小民族的生育模式与全国的有差异,因此生育率不是很精确,比藏族的生育率用全国生育模式推算就比实际的偏高)。

只有9个民族(珞巴族、保安族、撒拉族、仡佬族、阿昌族、门巴族、东乡族、水族、彝族)的0-14岁儿童比例超过26.8%的世界平均水平,加上未识别民族,总人口只有1114万,只占全国的0.84%。

只有4个民族(京族、阿昌族、珞巴族、保安族)的生育率超过2.1,加上未识别民族,总人口只有73万,只占全国的0.05%。共有5个民族(朝鲜族、俄罗斯族、赫哲族、纳西族、锡伯族)的生育率比汉族低。生育率最低的是朝鲜族,只有0.6,主要原因是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而东北整体生育率只有0.75。可见,所有民族都是计划生育的受害者。

一些少数民族(如苗族、彝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的生育率相对较高,是因为地处贫困山区,经济不发达。人口上千万的民族中,只有维吾尔族的生育率还为2.0,其中南疆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疏附县、伽师县的生育率为2.5-2.6,一方面是因为维族相对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生育文化,更主要是因为南疆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而北疆经济较发达,生育率较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南疆和山区的少数民族的生育率也将快速下降。少数民族人口也是中国和世界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中国需要尽快停止计划生育,不及时出台积极的人口发展政策,提升生育率,促进各民族平等地繁衍。

2010年全国放开普查各民族人口结构(总人口排序)


二、户籍人口城镇化概况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7年《社会体制蓝皮书: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NO.5》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调查显示,2016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珠海市、南京市、西安市、太原市、大连市、青岛市、兰州市、银川市、沈阳市和成都市。这10个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最低的也超过56%,最高的达到68.81%。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有5个、东北地区有2个,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有3个。

蓝皮书指出,排名前十的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本地城镇化推进速度比较快,随着本地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农村地区范围的不断缩小,本地大量农业人口整体转为非农业人口,例如排名第二的南京市在2013年就完成了撤县设区的任务,通过区划调整把仅有的两个县纳入城区范围。

流动人口规模较小,除了成都市和珠海市外,其他城市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都较低,很多地方本身是人口的流出地,比如西部地区的西安市、太原市、兰州市、银川市和东北地区的沈阳市。

户籍制度改革比较早,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快。比如排名第一的珠海市是中国最早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地区之一,本地112.45万户籍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成都市是中国首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的速度比较快。


三、中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常住人口“六普”数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